武大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凡十年  /  武大成就  /  正文

矢志一流,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本科生院     发布日期:2022-08-07

供稿:本科生院

2022年2月27日,由武汉大学牵头,以在校学生为主体自主研发的“学生卫星”——“启明星”微纳卫星升空。该团队前后共有5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其中20多名都是本科生。“启明星”也将成为一个为学生科研服务的实验平台,所有学生都能以此获取数据和信息进行科研。“启明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是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对标一流、厚积薄发,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闪亮缩影,也标志着学生科研成果达到新高度。

武汉大学学生团队研发卫星“启明星”成功发射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出台“1+8”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文件和“63条”具体改革举措,形成了融“五观”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2020年起,本科生院组织开展“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革命。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素质需求,建设一流本科教学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校现有133个本科专业,其中82个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学校不断强化基础学科专业,迄今为止,我校共有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居全国第四;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居全国第四。

面向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学校积极发展国家急需专业。2017年,我校申请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019年,申请新增西班牙语、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4个专业;2021年,申请新增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6个专业。

推进“四新”建设。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设立工学部工科试验班,开设弘毅学堂未来技术人才精英班、卓工班、碳中和试验班,打造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开设PPE、PLE、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数字经济等试验班;打造跨学科融合培养范式,开设国际组织试验班、国际法试验班、国际传播试验班、涉外法律试验班、多语种精英班,培养涉外人才;积极发展“新医科”建设,打造临床医学八年制弘毅学堂班,推动“医+X”模式,促进医文、医理、医工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22年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揭牌仪式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通识课程体系,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集全校优秀师资重点建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基础通识课程,依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打造具有武大特色的通识品牌。

大力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全校133个本科专业,按照63个专业(类)面向全国招生,进校后实行大类分段式培养。

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弘毅学堂以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大类博雅教育试验区为定位,依托我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一型二制二化”的系列措施,秉承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在博雅教育中贯彻通识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完善博雅教育和学科大类培养的试验探索性。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

试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我校从实力雄厚的A+学科中,遴选出国家急需专业,试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从而进一步集成教学资源,优化培养流程,提升培养能力,建立健全“本硕博”培养政策沟通、方案互通、课程联通、环节融通、路径畅通的体制机制。

打造“金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以课堂为中心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武汉大学课程育人建设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深入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开展“金课”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高层次人才授课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2020年,武汉大学共7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居全国第四位。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通过修订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实习教学管理,设立“双一流”实习专项经费保障稳定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实习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常态化开展校级抽检工作,努力提升本科生论文(设计)质量。通过实施预立项管理,鼓励高水平师资和科研团队面向本科生设立科研项目选题,组织开展科研训练系列活动等举措,不断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加强学科竞赛赛事研究与统筹,加强赛事培训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融合,建设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赛教融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认可与奖励,推进创新实践成果与学生推免、高水平绩效、职称评定等工作的联动。2016年以来,共建设校级以上基地127个,每年参与实习的学生超过30000人次;平均每年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超过4200人次;本科生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其中2021年位居全国第三,仅2021年度,我校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17项,省级奖项1812项;近3年,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共获得10223个创新学分。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以来,学校成立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组建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打造了集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一流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武汉大学自强创业班项目,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80门,创新创业专业课程136门,资助教师编写创新创业教材26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育校内外共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支持教师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0余项,建设校级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1项,支持校内师资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授课,累计邀请近400余人次行业企业专家,21600余人次学生受益,聘请了130余位校内外创业导师,24名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015年以来,先后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累计获批建设经费1800余万元,顺利完成各基地年度和阶段建设任务。

把方向出精品,建设一流教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对人才培养发挥着铸魂育人的关键支撑作用。武汉大学深刻认识教材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国家对教材工作的新要求,巩固学校长期以来教材建设成果,不断强化教材管理举措,努力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强化政治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在思想政治工作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积极响应中办、国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于2017年研究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实施办法》,对学校教材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学校教材建设中心(挂靠本科生院),与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教材建设中心的职能定位为全面负责学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学生教材编写选用的政治把关、规划建设、标准制定、督促检查、评优评先等工作。近年来,教材建设中心对标国家教材工作新要求和构建一流教材体系目标,从制度建设、举措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不断强化了学校教材工作。

校长窦贤康在2020年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发言

强化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学校遵照2019年国家出台的教材规划和管理办法要求,梳理完善、建立健全了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制定了《武汉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对学校教材建设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学校按照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精神,制定了《武汉大学“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部署并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学校贯彻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规定,细化了教材编写、选用审核工作流程,并从思想政治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审核标准要求。自2018年以来,学校每年持续开展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组织开展了多轮全校范围的教材审核工作,已将教材建设成效纳入了年度学院“双一流”建设考核、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指标,将编写高质量教材作为教师岗位考核、评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奖的优秀教材、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学校作为高水平成果予以重奖。通过完善制度规定,形成并健全教材建设长效机制。

强化举措落实,提升教材质量。学校聚焦一流教材编写,重点围绕一流学科、一流课程,严格立项评审,突出思政及学术要求,建设了一批优秀教材。近五年学校立项建设了264种教材项目,已出版《信息管理学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一批高质量教材。组织开展了学校教材基地建设,首批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教材基地单位,重点支持一流学科系列教材编写出版。为提升优秀教师编修教材的积极性,学校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首届校级优秀教材奖评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等30个教材获奖。“马工程”教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推荐专家主持或参与该类教材编写、审读工作;对照每本已出版“马工程”教材,对相应课程选用教材情况进行梳理和反馈,同时做好“马工程”教材使用年度统计上报,严格提出并督促落实了统一使用要求。学校先后有60位专家主持或参与出版了38种“马工程”教材。2021年《中国发展经济学》新获批首批中国经济学“马工程”教材项目。

学校在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奖成果丰硕

2021年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名单,武汉大学取得多个奖项。学校作者主编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12项,学校作者主要参编教材获奖6项。同时本科生院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梅荣政、陈传夫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强化,积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韩进前往课程思政课堂听课,并与授课教师探讨交流;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相关议题,校长窦贤康多次明确提出工作要求。

校党委书记韩进前往课程思政课堂听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学校成立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校党委制定出台《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决定》,构建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

同时,我校与时俱进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率先建设四门本科生思政慕课,全部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思政慕课”“古代汉语”“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微观经济学”入选“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全国唯一思政课入选者)。

学校还集合全校各专业最强师资打造思政授课“梦之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改革创新。我校开设的湖北高校省级本科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伟大抗疫精神”,吸引了近70所高校超过13万人次选修。融合“互联网+跨学科+思政课”理念的对话式思政融课“马上见”,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520万人次。此外,我校已连续5年承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该活动现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活动品牌。

构建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落实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分层次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我校成立武汉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武汉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2021年我校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有2门国家级本科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门省级本科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制订“一院一策”工作方案,分四批设立154个示范引领项目;课程思政中心常态化地组织课程思政工作坊和专家论坛,并举办武汉大学课程思政说课大赛。

2021年我校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将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家,从微观层面,以“磨课”的形式,以点带面地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之中。学校还努力提升课程思政的特色和高度,把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中,用言行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位院士20年同上一门课”作为全国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产生较大社会反响,2019年课程组负责人接力棒交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手中。

校长窦贤康讲授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6位院士合上一门本科课程《测绘学概论》

优化督导考核与激励保障机制,建设一流教学管理体系

坚持让高水平师资投入本科人才培养。严格要求并积极推进高水平师资全员参与本科教学,明确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出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及科研机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实施办法》《武汉大学新入职教师本科课程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武汉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若干规定》,修订了《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严格教授上课制度,将教师教学工作的“量”与“质”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2021年,张祖勋院士获“杰出教学奖”,并将100万元奖金捐给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用于充实他设立的“教书育人奖”奖金池。我校全力推进科研机构教师为本科生授课、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大类平台课,促进高水平师资全员投入本科人才培养。

张祖勋院士获得杰出教学奖

为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学校大幅度提升“武汉大学杰出教学校长奖”奖励力度;新增教学业绩奖,累计858人次获奖;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课酬奖励教学效果好的公共基础课授课教师;实施“351人才计划”教学岗位;教学为主型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单列;对于指导学生竞赛、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指标单列,破格晋升职称,营造以教学为荣的育人氛围。

同时,加大教师教学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分类、分层次培训,努力实现受众全员化、方式多元化。2021年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2-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本科)》显示,在2012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本科)中,武汉大学以获奖数量136项、总分100的成绩排行第一名,这也是武汉大学连续四年在该项评比中蝉联第一。

武汉大学连续五届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020年开始,我校连续三年举办“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活动,分别以“深化教育技术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发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总结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用,提出增强教学治理能力的改进方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任务。

自“十三五”以来,我校目前获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7项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6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入选省级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6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12个、“湖北名师工作室”13个,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十分显著。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以学习考核评价为核心,全面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力的学业奖励措施和有效的学业预警机制,形成浓郁的珞珈学风,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质量。2016年,我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健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形成“规划-标准-执行-监督-评估-反馈-改进”闭环制度,定期发布年度《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白皮书),开展常态监测和专题评估相结合的学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工作,促进建立健全院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助推人才培养上水平。

提升信息化本科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提供师生更便捷、更优质的教学体验,我校规划、启动并开展教育技术珞珈2.0建设计划。改造和重建教学专用网络系统,升级、更新教学楼设备,新建智慧互动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教师教学桌面云系统等,推进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智能化升级;教室集中管控平台1.0上线,实现跨校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和同步教学;部分公共教室具备标准化考场功能,形成了教室管理控制“武大模式”。

重点建设“一个平台”“两类立项”,推进我校MOOC建设和混合式“金课”建设。155门课程在“珞珈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5门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15门全英文课程在“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课程总选课人数1.02亿人次。“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立项精品资源共享课6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3门。

“十三五”期间,武汉大学认真做好教学资源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保障了疫情期间2361门课程、6058个课头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我校线上教学工作获得了教育部的肯定。为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顺利开展,我校不断加强混合式教学建设。一方面,开发教室在线直播系统,直播系统随教室电脑自动启动,学生通过学号登陆系统即可进入对应直播教室,便捷的操作方式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使用氛围;另一方面,升级2017年打造的“珞珈在线平台”为“混合式教学平台”,增加移动交互式系统、智慧教室交互系统、教学管理评估系统、直播课堂对接功能,建立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

教室在线直播课堂

学生教室在线直播课表

为保证学生选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我校在2020年启动新本科教务管理系统二期建设,实行中期退课管理;体育教学实行打破递进关系选课等综合改革。2021年,系统上线可信电子成绩单,启用了防篡改成绩单二维码功能,使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在线成绩单、在读证明等文件,极大地方便学生远程、快速、多次打印所需材料,得到学生普遍欢迎。此外学校开发公共基础课成绩分析系统,通过智能化教学辅助应用提供服务及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课程诊断式分析及学习指导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公共基础课成绩分析系统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迈向新征程,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将继续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建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提升,再创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局面。

(供图: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