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凡十年  /  武大成就  /  正文

哲学学院:驻足瞰波澜 扬帆再起航

来源:哲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2-07-22

撰稿:刘慧、邓玉红

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内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哲学院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秉承先学精神,在党的方针政策引领、学校领导的关切指导下历练进步、卓越成长,在专业建设、教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造了不斐成绩。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回望过去,哲学学院脚踏实地茁壮成长,用磅礴力量创造历史佳绩;展望未来,哲学学院步履不停奋斗不止,将书写发展新篇章,再创历史新成就!

精专——以学科为体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既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哲学院系之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也是国际知名的哲学院系,在2022年国际QS学科排行榜中,武大哲学学科名列全球第46位,在内地高校哲学学科中位列第三。20世纪初期,众多著名哲学家,如熊十力、方东美、洪谦、朱光潜等人在这里任教。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先生,曾任恢复重建的哲学系主任,并为20世纪后叶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长期以来,学院紧抓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创新专业改革试点,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打造专业品牌,建设一流学科,深得学生所好和社会好评。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设有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设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下设10个教研室,设有2个省级科研基地,20个校级研究平台。武汉大学国学院挂靠哲学学院。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学院、历史学院共建)。全院共有11个二级学科点,其中哲学二级学科8个,心理学2个,国学1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国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11个硕士点,有10个博士点。

哲学学科现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百名重点人文基地“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的三个重要组成单位之一,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在国际哲学界也有很大影响,近四年在QS排名前51名—100之间。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哲学专业与政治学专业、经济学专业联手创办PPE试验班,启动新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心理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十八大以来,学院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专业特色不断凸显。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两个领域形成特色,并且在国内学术界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哲学学科在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家研究、出土文献中的哲学思想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西方哲学学科在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分析哲学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伦理学学科更名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在分析进路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基本理论方面皆有新的突破和建树;宗教学学科在反邪教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二级学科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心理学学科在文化心理学的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政治哲学和比较哲学为代表的哲学交叉学科的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优教——以师资为先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力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条件。哲学学院始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广招有过硬本领的海内外师资,扩大教师队伍;同时加强管理、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学院的前辈教师们在学术上引领前端、孜孜不倦,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了出彩的成绩;中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迅猛成长,充满了青春力量,是科学发展的弄潮儿;外籍教师越来越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院发展贡献了力量。好教师是学生和学院的宝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学院涌现出了众多素质高、能力强、爱学爱生的好教师,他们是学生成长、专业进步、院系发展的中流砥柱。

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不断加大,哲学学院教师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形成了包括92名专任教师(教授39人、副教授41人、讲师12人)的师资规模,继续保持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同时,随着4位全职外籍教师和5位外籍博士后的引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十八大以来,学院“国字号”人才和其他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速明显,共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4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2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学者1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3人,9名教师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哲学学院2019年引进人才入职仪式

爱岗敬业的教师典型不断涌现。学院多位教师因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受到表彰:苏德超获评“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查全性教授1977纪念奖”“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肖航获评“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白宝玉获评“珞珈抗疫——十大线上教学人物”“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汪信砚获评武汉大学“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李志获评“武汉大学杰出青年”;周可获评“湖北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喻丰获评“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查全性教师1977奖教金”;12位教师获“本科教学业绩奖”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哲院教师,秉持教书育人初心,尽心竭力培育学生成长成才。

育人——以学生为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成人”教育引领“成才”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一贯重视专业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谋划、科学布局,建设成绩斐然。哲学专业及心理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宗教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专业还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强基计划”及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学院坚持课程改革不放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做好课程思政,打造“小班教学”模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内容精品、形式丰富的诸多课程,紧紧围绕学生培养这个根本目的展开教学工作。十八大以来,学院在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新增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核心通识课、16门一般通识课获“武大通识3.0”立项。此外,学院不断推进专业课小班教学,截至2021年,小班授课的数量占全部专业课的50%,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比达到52.08%,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和开放性学习。同时加快研究生课程建设,依托各类课程项目建设,提升课程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学院共建设2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2门全英文课程、1门校级项目公选课。开设全院研究生公选课“当代世界哲学前沿问题研究”(CPIS),由外籍教师及高层次人才联合授课,将前沿问题专题讲座和一对一学术论文指导相结合,被研究生院选树为典型,在全国重要会议上推广。

线上一流课程

面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及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哲学学院于2020年底开启了“培养小组制度”,由教学副院长牵头,专业教师(含外籍教师)组合成多个培养小组,负责制订及修订培养方案,凝练各班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学院以培养复合型的哲学拔尖人才作为总体目标,总结哲学专业在哲学基地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国学试验班等多类型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同时依托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哲学拔尖计划2.0与强基计划,借助于包括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科研实践等在内的本科生教育综合改革,开展以“四大融合”作为基本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培养理念上,突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机制上,强调哲学拔尖人才是“养成”的结果;在课程体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融合”;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名师教学和国际化办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强调多样化、灵活性、时代性、主体性;在学科建设助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与二级学科建设。

“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院利用获批学校“三全育人”十大特色工作基地“课程育人”专项建设基地的契机,开展了“课程思政”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建设,其中“课程改革类”项目8项(重点建设3项)、“教材改革类”1项、“教育研究类”3项。学院被授予首批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示范学院(6个示范学院之一)。此外,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把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利用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示范学院的契机,推动了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课程育人理念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大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组建“课程育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组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加强“课程育人”专家培育工作。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课程育人体系与学生工作体系相融合的理念,以搭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平台为依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塑造具有哲学学科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推进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

杜珊珊老师主讲“逻辑学”课程,带学生赴三星堆实践

2021年,学院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优秀学生奖”1项、“2021年武汉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2项。喻丰的“恋爱心理学”讲座火爆全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CTV等争先报道。

喻丰老师的“恋爱心理学”课堂

为学——以学术为业

大人之学也为道。科学研究需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勇担道义、勇攀高峰,在人类思维的至高点插上独特的旗帜,在科学的海洋世界扬起汹涌的波涛。当然,学术的目的也不是单一的价值追寻,更需立足现实、服务现实,用学术的点滴发现和改变社会。哲学学院一直将追求卓越作为目标,视科研创新为生命线,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为己任,不断在知识的世界畅游探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的果实,为人类知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学院以顶天立地的理念为指导,努力为国家、人民做实事,肩负责任、承担义务,在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抗击新冠疫情防治、社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之路,树立了人文社科行业标杆。

在高水平论文、外文论文的发表上不断创造佳绩。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学院被SCI、SSCI、EI、A&HCI、CSSCI收录的论文总计1448篇,出版的专著达252本,郭齐勇教授主编的教材《中国哲学史》被采纳为武汉大学本科生教材。十八大以来,学院教师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45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3篇,三大文摘转载总量位居全校第一,《新华文摘》转载量居于全国哲学院系前三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量居于全国哲学院系前四位。另外,学院教师在A&HCI索引期刊发文量,超过全校在A&HCI发文总量的一半。

学术平台搭建和科研项目发展上勇居前列。学院成立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以及省部共建的“湖北省宗教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国际邪教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了130余场国内外学术会议,主编4本中文学术辑刊,创办两本英文国际期刊,为老师们搭建起了集体攻关、了解世界前沿学术问题以及分享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获奖稳中有增。同时,学院教师获各类各级科研项目立项近百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后期资助项目共5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项目1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4项。“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获11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在全国哲学院系居于前列;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

第三届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

“比较视野下的启蒙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社会实践方面,学院努力付出、收益颇丰。第一,学院承担文化保护工作,注重文化的传承创新。历年来,学院教师不断探索学术成果的大众化之路,积极开展国学相关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如承担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建议并组织武汉本地文化书院的恢复和弘扬工作;主持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组织全国高校、武汉市民的国学公益活动,开展全国大学生国学公益高端研修营、武汉市大型高端公益讲座;开展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文化基地建设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反响。第二,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发展院系,学院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建言献策。宗教学学科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首先,与湖北省民宗委联合成立省级重点智库。2016年以来有8份重要咨询报告获批示和采纳。其次,创建反邪教国际学术平台。该平台取得国际学术发声重要突破,获得中央表彰7项、湖北省表彰3项,研究中心被集体表彰3次、个人获表彰11人次。第三,立足学科与专业,服务抗疫一线。抗疫期间,武大哲学师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文章写在国家最需要的抗疫一线,提交咨询报告,贡献哲学智慧。后疫情时期,举办“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和心理调适”学术报告会,对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贡献学术观点与解决方法,提供学理支撑。第四,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服务。陶德麟、李维武、李佃来等多位教授积极参加理论宣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到社会各界;与湖北省民宗委共建宗教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培养宗教管理人才;与稻花香集团结对共建,培养高端企业人才。郭齐勇、赵林、吴根友、苏德超等教授在校外开展公益讲座,提高大众的哲学和传统文化素养。

倡学——以国际为指

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国际交流,广泛招纳优秀外籍教师,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创办国际学术期刊,既向国外优秀教师和丰富经验学习,又不断输送知识研究和学术品牌,取得双向可观收益。此外,为给优秀学子提供更多海外学习机会,学院与诸多海外高校展开合作,紧抓交流纽带不放松,拓宽国际视野、迈开发展步伐。

为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哲学学院从2014年开始招收外籍教师。目前学院共有8名外籍教师全职在岗,其中包括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Paul Patton教授,担任剑桥大学出版社、劳特利奇出版社主编的James Lewis教授等7名外籍专家,以及获得全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资助、毕业于美国第一梯队大学的外籍博士后1名。这些外籍教师在校工作期间表现亮眼,极大提高了我校哲学学科在国际哲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科研方面,外教们2019年在A&HCI发文11篇(我校当年在A&HCI发文共30篇,其中哲学学院发文20篇);2020年发表论文20篇(其中12篇被A&HCI和SSCI检索期刊收录);2021年发表论文16篇(其中12篇被A&HCI和SSCI检索期刊收录)。教学方面,每位外教根据学校要求每学期开设至少两门课程,保证了每学期外教开设的哲学专业课程保持在10门以上。2022年4月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所有学科共82人入选,Paul Patton教授位列其中,成为我校人文学科中唯一入选者。外籍教师们充分发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优势,结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严谨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外籍教师赴宜昌开展国情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哲学学院邀请了一批国际顶级学者来院讲学,形成人才集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哲学学院于2016年发起“国际青年哲学家圆桌会议”年度学术活动,该会议是与国际著名的哲学机构、组织以及学者合作,为促进青年哲学家的交流而搭建的高端学术平台。学院招聘的近30位海外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为会议的组织打下了良好基础。前几届会议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以及爱尔兰召开,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依托外籍教授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这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道路。目前,英文期刊Wuhan Journal of Cultic Studies,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由邪教研究著名学者、学院全职教授James Lewis担任主编,另一份由学院全职引进的澳大利亚人文科学学院院士Paul Patton教授担任主编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也已创刊,该刊正在争取被A&HCI、SSCI索引。

哲院教师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年哲学家圆桌会议

Wuhan Journal of Cultic Studi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多元文化、拥有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的未来人才,哲学学院还积极寻求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访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全面开拓同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建立起了学生交流互访的机制。十八大以来,共选派本科生140人次,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访问交流。研究生国际交流共计89人次,其中攻读博士学位6人,联合培养项目15人,参与国际会议30人,短期访学25人,参加校际交流项目13人。学院连续五年与政治哲学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共同举办“当代政治哲学前沿”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资助,通过举办政治哲学国际暑期学校,选派2名研究生赴美学习并提供全额奖学金。与日本东北大学建立短期交流项目,日方提供奖学金资助,每年选派2名学生赴日本学习;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利兹大学设立了双硕士学位项目,对方每年各提供1个全额奖学金资助名额。

第三届“当代政治哲学前沿”暑期学校

 

常思——以思政为实

学院坚持“围绕人才队伍建设抓党建、围绕学科建设抓党建、围绕学院发展抓党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了党委委员联系督导党支部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研室制度,形成了党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的制度体系;及时调整和优化党支部设置,如期召开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按期完成学院行政班子换届和党支部换届工作;强化党建带群建,确保群团工作互促互进;党支部战斗堡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

2015级硕士生党支部案例入选教育部“两学一做”优秀案例,倪博闻荣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赵士发的《当代语境下的理想信念问题探析》荣获湖北省“书记好党课”优秀奖,本科生党支部获批武汉大学“样板党支部”;学院2020年党建工作考评等级为优秀,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二级工会等荣誉称号;2021年学院党委、本科生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本科生党支部被推荐参评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周可荣获湖北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汪信砚、钱亚琼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张昊当选为第五届博士生宣讲团团长,4名研究生参与创作的微视频入选教育部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

本科生党支部开展一系列与哲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党日活动

微视频入选教育部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

学生积极表现、持之以恒,获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学院连续5年获评校大学生理论学习先进集体。2篇研究生论文入选学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2018年);研究生刘奕文作品《爱智求真的学者忧国忧民的战士》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最佳征文(2019年),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展播。学生典型有力量,博士生赵欢作为学校“博士基层服务团”成员赴十堰市张湾区西沟乡服务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2020年)、湖北日报(2019年)专题报道。疫情期间,多名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获得表彰。学院连续5年获评校研究生实践育人先进单位,2次获评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团队赴文莱达鲁萨兰国“一带一路”专项调研获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2019年),研究生团队开展“后疫情时期民众心理健康”主题调研被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专题报道(2020年)。多名学生在挂职锻炼期间,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产出科研论文及报告,为地方发展提质增效贡献智慧,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博士生赵欢作为学校“博士基层服务团”成员赴十堰市张湾区西沟乡服务

2012年-2022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十年的时间里风雨兼程成长不息,重视学科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发展,以学生为本脚踏实地,以学术为业推陈出新,以国际为指畅学互通,以思政为实求真求知,在各方面上下求索、竿头直上,全院勠力同心,学院院貌焕然一新。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值此之际,我们陈过往云将来,一方面肯定过往的持续努力和累累硕果,吸取经验教训也把握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继往开来,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力量、有能力再展新面貌、再创新辉煌!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