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凡十年  /  武大成就  /  正文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武大力量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2-07-14

2012年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体思路,面向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术发展前沿,坚持“高端、聚合、原创、对话、服务”理念,以质量与创新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高端平台建设为支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弘扬优良学风,涵育学术精品,建强新型智库方阵,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

武汉大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牵引,不断凝练方向、夯实队伍、强化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辐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在国内开创“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先河,培育建设“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并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获批研究阐释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0项,重大委托课题7项。3篇论文入选中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二、立足中国实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武汉大学坚持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策划实施“优势特色学术领域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人工智能问题”融通研究、“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追踪”等专项。举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学术论坛、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武汉大学专场、“文科院长论坛”、“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凝练计算社会科学、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等新的学科方向,致力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开办“珞珈方法训练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鼓励学者潜心研究、聚焦前沿,切实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2021年5月17日,纪念“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我校举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学术论坛

2021年5月29日,我校承办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武汉大学专场

2012年以来,武汉大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8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8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8项。各类项目立项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项,34项成果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均位列高校第四。《掌邦之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等11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兴国之魂》等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吴玉章人文社科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刘诗白经济学奖、安子介国家贸易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韩德培法学奖等多项。推出《李达全集》《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古音汇纂》《秦简牍合集》等重大标志性成果。近10年来,89份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名单(2012年——2021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年份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

肖希明

2012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

胡昌平

2012

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陈传夫

2014

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陈水云

2015

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乜小红

2016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方长安

20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李维武

2020

纵向财政失衡形成机制、激励结构与平衡策略研究

李永友

20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

谭力文

2020

掌邦之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

鲁西奇

2020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金宏宇

2020

《李达全集》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思想借鉴资源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填补了国内整体性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辞书空白

《古音汇纂》形成系统而完备的历代汉字音读数据汇编

《秦简牍研究(5册)》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重要成果


三、坚持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锻造国家亟需、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一流平台体系

武汉大学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积极搭建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哲学社科类重大平台“全口径、不缺席”,体现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担当,成为学科建设、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的重要依托。

2012年以来,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新增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简帛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国家级研究平台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文科实验室,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抢占新文科发展高地。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入选文旅部智库试点,新增人权研究院、语情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网络空间治理研究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等9个部(省)校共建研究基地,与国家部委等需求对接更加紧密。新增大数据研究院、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平台,跨学科协同攻关深入推进。成立宁波国家保险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建-武大“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太保武大保险科技研究院等平台,校地、校企合作开启新篇章。国际法研究所入选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4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评优秀基地、语情研究中心入选国家语委智库试点和科研基地、网络治理研究院在中央网信办三年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经济舆情研究基地两度获评中宣部全国舆情工作“先进工作单位”、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验收中获评“优秀”,平台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设立国家高端智库海牙分支机构,与中国贸促会密切合作,成为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ICDPASO)的两家中方发起单位之一,平台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与海洋权益维护,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七家协同单位,共同组建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服务于全球治理体系创新,武汉大学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成立国际法治研究院

服务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文旅厅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名单,全国仅9家

2019年9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会议在武汉大学举办,来自全国高校151个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研讨推动基地专业化内涵式发展之道


四、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珞珈智库方阵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武汉大学成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智库工作办公室,创新等效评价机制,开辟智库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道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学校目前已形成1家国家高端智库、1家国家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1家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为引领的珞珈智库方阵体系,18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索引百强榜,数量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珞珈智库方阵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1月,国家高端智库联络员会议在武汉大学举办,29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8家培育单位的有关代表深入探讨高端智库高质量发展之路

承办最高人民法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重要讲话座谈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来校调研

2012年以来,1位专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多人在国际网络计量学会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环境法学院、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智库专家的咨政建言能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程参与钓鱼岛、南海维权斗争,主办“海牙会议”“新加坡会议”等国际会议围绕南海维权开展舆论斗争,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先后入选。学校成为《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2.0版》的唯一国内起草单位,并面向世界联合发布《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成果文件;为中国参与国际环境谈判提供智力支持;在《南海行为准则》(COC)中方方案文本起草的国际法论证、COC推进的磋商机制和国家涉边界、海洋立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咨询专家作用,为全球治理等国际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参与《立法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在国家文化改革、质量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等战略规划的研究起草中发挥重要作用,完成中央“一老一小”调研专项任务,就人权相关问题在联合国积极发声等,成为国家部委倚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校智库专家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0年度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抗疫精神”,开展了“方舱医院”项目研究等,围绕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策略、疫后经济重振等向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第一时间提交各类咨询建议400余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聚焦经济、文化、全球治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领域,先后举办四届珞珈智库论坛,搭建了智库服务与政策对接的平台,产出了丰硕的论坛成果,助力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多家主流媒体接连报道,珞珈智库方阵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参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举办“南海仲裁案与国际法治研讨会”,相继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7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2021)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7年)

武汉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连续三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牵头发布《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1.0版、2.0版、3.0版)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品牌项目,连续举办四届珞珈智库论坛


五、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增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武汉大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形成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珞珈体系。启动《民藏》编纂和《汉剧艺术大典》编纂工作等大型文化工程。围绕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完善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整合跨学科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凝练研究方向,融会贯通东西文化精要,涵育引领性思想和战略性成果。努力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简帛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出高水准文化创新研究成果,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高水平咨询服务报告。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对外人文交流方式,提高国际文化交流水平。2012年以来,武汉大学举办文科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2000余场(其中高端学术讲座“珞珈讲坛”77场、“长江论坛”177场);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7年、201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举办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周”,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坚持每年开展“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动态追踪”,主动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实施“国际学术之伴计划”,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营造了砥砺思想、交流学术的浓郁氛围。同时,鼓励学者加强对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深入开展和参与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为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作出武大贡献。

珞珈讲坛第172讲 韩庆祥

珞珈讲坛第267讲 麦大维(David Lawrence McMullen)

珞珈讲坛第277讲 林毅夫

武汉大学第三届海外学术周(2017年,英国牛津大学)

武汉大学第四届海外学术周(2019年,法国巴黎)

大力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推动各类期刊沿着正确方向高质量发展。文科期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多位资深教授、高层次人才、院长、基地主任担任期刊主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评论》和《图书情报知识》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期刊资助计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出版科学》入选湖北省期刊发展扶持资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百强期刊”,《武大国际法评论》连续入选两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高起点推进重点英文学术期刊的建设。英文期刊《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中国环境法学刊)《Bamboo and Silk》(简帛)入选ESCI数据库;以上三家和《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数据与信息管理)均入选Scopus引文数据库,加上原有的SSCI期刊《中国国际法论刊》,我校的文科高水平国际期刊已形成群体效应。

2021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编联席会


六、着力营造发现、培养、聚集优秀人才的良好生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

武汉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针对文科人才队伍特点和我校实际,激励创新、强化引领、加大投入,构筑起梯次衔接、系统完备的人文社科人才支持体系。继续实施武汉大学较早自主创设、得到广泛推行的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遴选工作;面向“学问始成”却即将“退休”的文科学者,选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开展学校文科“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选聘,给予入选者与国家相应人才计划的同等待遇;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青年学者学术团队建设计划”,并专门设立若干“青年马克思主义团队”,推动青年学者群体性成长。2012年以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2人。选聘文科杰出青年学者13人、优秀青年学者21人,驻院研究员30人,立项建设53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同时四人入选“荆楚社科名家”,2人入选湖北省 “最美社科人”。

汪信砚、陈伟、陈传夫当选第九届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石云霞、李维武、吴俊培、陈望衡、郑传寅、胡昌平、段德智、梅荣政、麻天祥、简新华、颜鹏飞获聘首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武汉大学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杰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者聘任仪式

学校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校长窦贤康院士为2016年立项建设的青年学术优秀团队代表颁发证书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伟大使命,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弘扬优良传统、彰显特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竞争实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才·质量·国际·未来”的建设主题,面向新时代新要求,面向新文科新实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术发展前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融通为路径,以原始创新为动力,以高端平台建设为支撑,不断加速核心战略要素资源的集聚,不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功能,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能见度、影响力和话语权,锻造特色鲜明、贡献卓著的珞珈智库方阵,推出更多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代表性学术成果,全面提升面向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