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凡十年  /  武大成就  /  正文

破“五唯”立新规 推进化学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2-06-22

通讯员:吴淑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示,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人才引领和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与培养机制等举措,推动化学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精准聚焦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武汉大学化学学科起源于1890年成立的矿化学堂,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拥有一级博士授权点2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2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材料与化工。其中,化学学科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先后列入“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支持和建设名单,2021年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化学学科排名位列全球1‰,Nature指数全球排名第26位、US News化学学科世界排名位居第48位。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结合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打破了化学学科传统的二级学科分类,2022年重新凝练形成了合成化学、化学测量学、能源化学、分子医学等四个学科方向,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校企共建,共建储能专业以及“双碳”研究中心、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2019年4月11日,武汉大学“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也是学校首个以诺奖获得者命名的研究机构

引育并举,整体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关键。人才强院是学院的发展战略,2021年学院成立人才引进选聘委员会,全面统筹推进人才引育工作。目前专任教师及研究员134人、博士生导师105人、硕士生导师127人;导师队伍中国字号人才总量达到58人(次),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杰青1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名、“四青”人才32人次;45岁以下专任老师占57%,90%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形成了数量质量合理、结构优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此外,本学科还获批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人才项目30项、重大重点项目23项,科研经费超过3.3亿元人民币;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2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近200篇,ESI高被引论文70篇,袁荃教授、邓鹤翔教授分别在Science、Nature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获23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博士生导师周翔院士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

创新机制,全力构建动态竞争上岗新模式。学院目前在校研究生101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71人、博士研究生441人。学院打破“导师上岗唯‘职称’,计划分配唯‘帽子’”的旧模式,积极探索“导师上岗凭能力,计划分配靠绩效”的新机制。正教授博导不再每人每年自动获得1个博士生招生计划;高层次人才执行期结束后,不再自动获得相应博士生招生计划。2021年,学院调整博导遴选标准,新增24名副教授博导,其中15人达到上岗要求,获得博士生招生计划。坚持“四个面向”,博士生计划主要依据导师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培养成效进行分配,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应用项目的导师倾斜。实施博士生导师动态上岗,部分未达到上岗要求的正教授博导,在获批新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后将获得相应博士生招生计划。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举办博士生前沿论坛

深化改革,系统推动研究生全链条高质量培养遵循基础学科培养周期长的规律,将优秀生源选拔前移至本科阶段,以“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为基础,以“本硕博贯通”“硕博连读”为平台,面向校内外延揽优秀研究生生源。作为全校最早的试点单位,学院从2016年开始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已执行6期,共招收本硕博学生43名。本硕博贯通培养生在大四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同时确定研究生导师,跟随导师提前进入科研环节。对标国际高水平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导师团队指导、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等方式,推行交叉学科培养。“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硕博连读”及“本硕博贯通”等项目均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院狠抓学位授予的关键环节,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监督指导职能,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以及公开答辩制度,倡导学术诚信,严格执行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2021年学院制定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补充规定》《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规定》文件,构建了学位论文核查体系,全面排查近5年学位论文1172篇,全部符合学术规范。2022年,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管,通过教育部学位论文监测服务平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盲审优良率占96.9%。自教育部实行学位论文抽检以来,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2届研究生合影

“三全育人”,创新引领研究生全面发展强化党建引领,按实验室和课题组纵向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实施“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积极开展科研育人示范岗建设,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倡导绿色化学和创新发展理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加强实践育人,培育了“清泉计划”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实践育人项目;着力加强研究生育人微环境建设,凝聚育人合力。学院获评武汉大学先进分党委、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研究生实践育人先进单位、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研究生成才意识、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研究生在三大检索论文产出 2200 余篇,其中江卓、杨雁冰分别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等。10人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特等奖,每年80余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荣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优秀校友的社会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博士生江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博士生杨雁冰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参赛作品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

“清泉计划”获第四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高层次领军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化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将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肖珊)